雾霾之后看环保,水性漆的春天将来临
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面积的重度空气污染?首先,现在城市的空气污染天气是霾,而不是雾;其次,现在的灰霾天气比历史上的同类天气显著增多;第三,霾的原因与城市化、工业化、空气污染直接相关;第四,灰霾天气对健康的损害极大。按目前势头,中国今后大规模出现严重灰霾天气的频率将大为增加,并且会引发多种疾病,值得高度警惕。
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》报告称,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,只有不到1%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。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,仍有7个位于中国。
制度和执行的全面提升
从环境指标维度看,目前环保指标主要分为软性参考性指标和硬性约束性指标两种。如城市污水处理率、污泥无害化处理率、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均为行业参考指标,属于软性推荐性的环境指标。而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排放与水中氨氮等均属于约束性指标,具有一定强制性。从历史执行情况来看,除了个别指标外(主要是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,无法与环境目标对接所致),规划目标完成率较高。同时由于 “十二五”规划中将环境指标首次纳入政绩考核范畴,若执行得力,预计“十二五”完成指标应无虞。
环评岂能成“生意”
近日,环保部通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项执法检查情况,对存在问题的88家环评机构和49名从业人员分别提出处理意见,其中不乏吊销环评资质的重罚。不过,此次检查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。
公开资料显示,目前有资质的环评机构上千家,在环评过程中隐瞒情况、提供虚假材料甚至出具虚假环评报告的情况并不罕见。环评机构如此乱象丛生的背后,有着深层次原因:首先,环评市场充斥恶性竞争。许多通过复制粘贴炮制的报告,也能得到业主单位和政府认可。而由于业主更青睐节约成本的环评机构,导致环评机构竞相压低环保标准;其次,地方政府的项目上马冲动。在一些项目的上马过程中,环评报告的话语权往往遭到工程方和地方政府的双重挤压,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因此无从谈起。
要避免这种情况,需要做到两点:一是不能让环评成为一种可以拿钱购买的生意;二是要让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,使环评变得公开透明。欧美的环评机构出具的报告完全公开,同行评议和公众参与也增加了环评机构作假的风险,若因虚假报告丧失公信力,其声誉和业绩自然一落千丈。但在当前的中国,环境评测还是个封闭的过程,公开的简本报告也只持续10天时间,远不足以让外界发现其中所藏的问题。由此来看,必须加紧制定环境评测完全公开的市场细则。
十八大提出的“美丽中国”设想,成为未来5年要重点实现的长期目标之一。“美丽中国”能否实现,与中国环境保护的成效直接相关,这需要中国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实现,比如在排污治理、低碳节能、油漆水性漆化等方面正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。